今天是: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 | 表格下载

当前位置 : 首页>>会议活动

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王浩谈2022年浙江经济工作

编辑: admin 时间: 2年前 访问次数: 0


2021年经济工作回顾

2021年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要求,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十四五”发展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一年来,我们推动经济在稳定恢复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联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提升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8项成果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新增5名两院院士;实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1—11月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9%和15%;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前三季度农业增加值增长2.9%,全年粮食总产达124亿斤。
 
激活市场主体、激发内需潜力  1—11月新增市场主体66.2万家,其中企业28.5万家;打造优质企业梯队,新增上市公司98家、单项冠军企业3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8家。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联盟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打造“四大建设”新亮点,20个“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加快发展,开发区(园区)从1059个整合至134个;发布首批16个“耀眼明珠”;建成杭台高铁、金台铁路、杭海城际和杭绍城际等一批项目;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五年行动计划落地实施。念好“山海经”,出台实施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和专项扶持政策,高标准谋划推进新时代海洋强省建设。
全面提升环境品质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1—11月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2%,省控断面III类及以上水质比例达94.3%;农村人居环境测评居全国第1位。


 一年来,我们在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扎实改善民生

          统筹抓好稳就业促增收  1—11月城镇新增就业113.8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4.1%的低位;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1%、11.6%。
 
   加快打造民生“七优享”金名片  1—11月新增托幼机构421家、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08所,新改扩建中小学116所。落地实施“双减”政策,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正式落地,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挂牌运行。我省体育健儿在重大赛事中捷报频传,其中获东京奥运会金牌7枚,居全国第1位。
 
认真做好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筹备工作  比赛和训练场馆、亚运村基本建成,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周边景观美化等配套工作有序推进。精心做好竞赛项目设置、开闭幕式筹备等赛事组织工作,同步开展志愿服务招募、市场开发、主题宣传推介等活动,营造迎亚运、办盛会的浓厚氛围。
持续深化平安浙江建设

  强力推进“遏重大”攻坚战,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清源专项行动,有效防御“烟花”“灿都”台风。


 一年来,我们以数字化改革引领改革开放走深走实


          抓实政府系统数字化改革  “浙里办”“浙政钉”日均活跃用户分别超过260万和127万,全省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达85.2%。1—11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上线运行“民生关键小事智能速办”“浙医互认”“浙运安”“车辆检测一件事”等50个重大应用,解决了一批传统手段解决不到、解决不了的突出问题。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加速推进完善陆海区域协调体制机制、深化“两山”转化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区域性国资国企改革试验等13项重大改革,涌现了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改革成果。
做强开放型经济 

  全面参与共建“一带一路”,1—11月出口增长20.1%,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5%,“义新欧”中欧班列开行数增长43.8%;宁波舟山港获得我省首个中国质量奖,货物吞吐量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第3个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0万的大港。

  总的看,2021年困难多、挑战大,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靓丽成绩,实属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带领全省人民奋力拼搏、攻坚克难的结果。


明确目标、认清形势、增强信心

  经济增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性、基础性指标。通盘考虑严峻复杂形势和我省发展基础、发展潜力,我们安排2022年经济中高速增长的目标,体现了主动作为,有利于引导预期、增强信心。


  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坚决顶住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积极应对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尤其要高度关注以下5个方面问题:

  • 一是扩大有效投资、激活居民消费的任务还比较艰巨,外需变化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 二是企业面临“缺芯”“缺柜”“缺工”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生产经营和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 三是一些行业断供断链风险依然比较突出,受疫情影响,文旅、住宿、餐饮等服务行业恢复比较艰难。

  • 四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与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 五是经济金融领域还存在不少风险隐患,一些领域安全生产事故仍然多发,常态化疫情防控还要进一步加强。


  我们既要正视这些困难、风险和挑战,更要增强发展信心,敢于攻坚克难,善于用好机遇,打好化危为机、化险为夷的主动仗。要坚定不移做“两个确立”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示范引领者,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稳进提质、除险保安、塑造变革、放大优势,全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特别是要充分放大我省市场主体众多、产业根基厚实、经济韧性强活力足的优势,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的活跃度和创造力保持住、提上去,为高质量发展积聚澎湃力量;充分放大数字化改革先行优势和牵引撬动作用,不断提升治理水平、激发社会活力、优化营商环境,更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实现2022年预期目标,必须坚持市场有效、政府有为,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针对“三重压力”,直面市场主体需求,回应人民群众期待,制定实施强有力的支持经济稳增长政策。总的考虑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的要求,通过承接国家政策、延续整合现有政策、新出台一批政策,综合形成扩大有效投资、减负强企、科技创新、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民生保障“五大政策包”和财政、自然资源、金融、能源“四张要素清单”。继续坚持政府过紧日子,2022年省级通过新增财力、压减一般性支出、整合现有政策资金,新增安排160多亿元财政资金,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撬动引导各方加大投入,更好地稳企业、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增动能、惠民生。


认真抓好十个方面重点工作

  第一,千方百计惠企助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始终同市场主体站在一起,真心实意帮助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增强活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加大减税降费力度

全面落实国家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措施,制定实施我省减负强企政策,按照“第一时间+顶格优惠”的原则,推动政策直达企业,力争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3000亿元以上,增长20%以上。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港口航运中介、行业协会商会、供水供电供气等领域涉企收费,依法查处上游大宗原材料市场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行为,有效减轻企业成本压力。


强化企业融资保障

制定实施金融支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政策,加大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推动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深入实施小微企业信贷“增氧计划”和金融服务“滴灌工程”,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支持力度,继续扩大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规模,确保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深入实施“凤凰行动”计划。继续开展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保证企业资金流动性。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深化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改革,推进极简审批许可、便利开办登记,联动实施证照并销、破销联办、简易注销,降低企业开办和退出成本。全面落实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清理政府采购、招投标等不合理限制。


  第二,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压舱石”“助推器”作用。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狠抓重大项目建设

要谋划和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坚持招大引强与激活民资、增资扩产与技术改造并重,升级实施省市县长项目工程,加大“六个千亿”产业投资力度。要谋划和实施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按照“适度超前”要求,攻坚实施一批重大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生态环保、防灾减灾、新基建项目。要谋划和推进重大公共服务项目。只要是群众需要、政府必须干的项目,就要想尽办法上、争分夺秒干,加快实施一批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城市管网更新改造等民生项目。


推动资源要素向重大项目集中

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有效保障重大项目的土地、能耗、资金等要素需求。资金方面,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3000亿元,增长20%,确保能够覆盖到省以上重大项目。争取国家增值税留抵退税10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能耗方面,争取更多的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盘子,实现能耗单列。落实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消费总量控制政策,更好推动项目建设。土地方面,2022年要在统筹划定“三区三线”、严格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土地保障重大项目清单。


提高重大项目建设效率

分层级分领域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工作专班,及时解决审批报批、要素保障、征地拆迁等问题。尤其是对跨区域跨流域跨周期的重大项目,建立省主导实施机制,实行“一项目一方案一政策”,加大协调推进力度,推动续建项目加快建设、新建项目早日开工。加强定期督查考核,每月每季度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晾晒、赛马,落实淘汰、奖励、惩罚措施。

  第三,千方百计激活居民消费,充分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坚持短期刺激和长期政策支持有机结合,激活消费需求,扩大消费供给。

 

大力培育消费新热点

出台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政策、新一轮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撬动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消费。鼓励零售模式创新,推广智能设备、在线内容、机器人服务等新兴消费、无接触消费,做大数字生活新服务规模。抓住亚运契机,放大亚运效应,积极开发沉浸式、体验式消费新场景,发展“商业+运动”“商业+文化”“商业+艺术”等业态,加快培育新型服务消费。


扩大高品质供给

深入实施“浙货行天下”,支持优质产品出口转内销,开发国内大市场。大力发展“新消费+新制造”,推广个性化定制等模式,满足居民多元多样的消费需求。坚持质量强企、标准强企、品牌强企,打响“国货新潮、品质生活”品牌。


优化消费环境 

加快建设一批地标商圈、高品质步行街、历史风情文化街区,鼓励发展更多首店、旗舰店、概念店,加强社区商业、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放心消费在浙江”行动,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依法保护消费者权益。


图片

  第四,千方百计稳外贸稳外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招引重大外资项目,放大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优势。


 

着力稳外贸

抢抓RCEP生效机遇,实施外贸主体培育提升行动,提高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保等政策便利度,全省域推行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确保出口占全国份额基本稳定。扩大优质商品特别是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紧缺资源进口。提升“义新欧”中欧班列市场竞争力。


着力稳外资

优化外资促进服务,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引导外资投向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领域。聚焦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四大片区目标、十个重大标志性成果,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改革突破,塑造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进一步加强国际经贸合作

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共建,高水平建设对欧国际产业合作园、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境外经贸合作区,坚持危地不往、乱地不去,强化项目风险防控,提高对外投资效益。

  第五,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坚定不移做强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优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整个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重塑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深入开展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对已有制造业政策进行梳理整合,新研究出台专项政策,省级新增20%资金,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深入实施“雄鹰”“凤凰”“雏鹰”和单项冠军培育行动。强化链条式培育,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强化集群式发展,2022年培育省级“新星”产业集群20个以上。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

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壮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数字产业。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新建一批“未来工厂”“智能工厂”。办好首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布局建设数字贸易全产业链。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推动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商务会展、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深化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服务、休闲旅游、健康服务、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第六,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打造全球数字变革高地。勇于推进改革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努力实现引领型的发展。

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

发挥好数字化改革的牵引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制度变革、组织重塑。乘势而进打造更多管用好用的重大应用,迭代更新“浙里办”“浙政钉”,加快建成“掌上办事之省”“掌上办公之省”。


以数字化改革牵引撬动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完善标准地制度,确保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增长8%。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电力中长期+现货交易的省级电力市场体系。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强化科技创新

聚焦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实施重大科研平台设施建设千亿工程,推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建综合性科学中心,推动之江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核心支撑,完成10大省实验室布局。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千亿工程,组织开展一批“尖锋、尖兵、领雁、领航”计划攻关项目。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激励等体制机制。

  第七,着力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全省域融入长三角,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兴共荣。

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认真筹备2022年主要领导座谈会,全力抓好协同事项落实,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扎实推动数字长三角、科创产业共同体、世界级港口群等关键领域一体化合作取得突破性成果。


久久为功抓好“四大建设”

扎实推进大湾区十大标志性工程,接续实施一批交通、产业、科技、生态等支撑性项目,加快提升大湾区建设水平。以四条诗路文化带为脉络,滚动培育一批“耀眼明珠”,擦亮全域美丽大花园金名片。推进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加快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确保公路、铁路、机场、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按期落地建设。2022年省财政将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平台注入新的资本金,提升重大平台的融资能力;实施前期经费激励政策,加快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高标准建设四大都市区,推动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格局。


大力支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坚持一县一策,完善省域统筹机制、激励奖补政策,加大对26县基础设施建设、特色生态产业的支持力度。省财政将新增安排专项资金,支持26县生态工业重点项目。


加快建设海洋强省

推进甬舟温台临港产业带建设,支持宁波舟山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确保海洋经济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经济增速1个百分点以上。推进宁波舟山港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提高海铁、公铁、江海等多式联运发展水平。高效推进宁波舟山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建设,打造我国初级产品供给保障的重要基地。


提升城镇建设治理水平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加强环境容貌整治,建成未来社区30个。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城镇老旧小区开展综合整治改造,鼓励各地用好国开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资金。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推动实施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深化“千万工程”,新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10个、示范乡镇100个、特色精品村300个,开展未来乡村建设试点100个。继续做好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工作,加快振兴现代种业,加大“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支持力度。

  第八,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高质量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污染防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全面转型。

大力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煤电机组节煤减排改造,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坚决避免“一刀切”“运动式”减碳。充分利用“双碳”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巩固提升环境质量

深入推进清新空气行动,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建设全域“无废城市”,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深化塑料污染治理。


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

积极推进“多规合一”,科学统筹划定“三区三线”。开展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八大水系全面禁渔制度,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生态修复。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加强珍稀濒危物种抢救保护和外来物种入侵治理。

  第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全省人民在迈向共同富裕过程中有实实在在获得感。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做大做好“蛋糕”同时切好分好“蛋糕”,全面推进扩中提低改革,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健全就业增收机制

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拓宽灵活就业渠道,让更多劳动者实现勤劳创新致富。实施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

认真落实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对照我省实施方案明确的2025年目标任务,聚焦托育、教育、医疗、文化、健身、养老、住房、救助、交通出行等民生问题,认真谋划明年的民生实事项目。同时,按照“能早则早、能快则快、能多则多”的原则分解2022—2025年这4个年度的任务,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让全省人民有感觉、早受益、能满意。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计划,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保,加快实现法定人员应保尽保。优化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深化社会救助综合改革。


办好杭州亚运会

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加强场馆设施建设,提升组织保障能力,打造一流比赛环境,营造热情友好氛围,努力把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办成“中国特色、浙江风采、杭州韵味、精彩纷呈”的体育文化盛会。乘势提升城市形象品质,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商贸旅游产业,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


  第十,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守住高质量发展底线。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风险闭环管控的大平安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

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全面落实常态化防控各项措施,加强疫苗接种,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密防线。完善平战结合、无缝衔接、快速响应机制,确保一旦发生突发情况,就能在最短时间内扑灭疫情。


全力防范经济金融风险

持续防范化解企业债务风险,有序处置私募投资基金等新的风险点,依法稳妥处置房地产领域风险,稳步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全面加强安全生产

深入开展“遏重大”攻坚战,全面排查整治重点领域风险隐患,确保较大以上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双下降”。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食品药品领域万无一失、安全无虞。扎实做好地质灾害、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防治。


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基层治理“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建设,完善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深入实施网络安全整体能力提升行动,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治理。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等违法犯罪。

  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做“两个确立”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示范引领者,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努力交出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分答卷。


(摘自王浩同志2021年12月23日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