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 | 表格下载

当前位置 : 首页>>学术研究

开门问策 集思广益——专家谈浙江省“十四五”规划

编辑: admin 时间: 3年前 访问次数: 0

近日,浙江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座谈会,12位来自省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各位专家就宏观经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等领域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黄旭明(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主任)

“十四五”规划,是我省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重要窗口”打造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我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探索浙江发展新路径、再创浙江发展新辉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必须紧盯“重要窗口”建设新目标新定位。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是我省“十四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发展面临的一次重大战略机遇,要对标对表“重要窗口”10个方面内容和13项目标任务,谋划我省“十四五”期间各项工作,始终坚持以“重要窗口”的标准和要求来谋划发展、评价发展、推动发展。

“十四五”规划要抓好“三个统筹”。第一,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循环。要坚持以“一带一路”为统领,实施更加积极主动、更高水平的对内对外开放战略和扩大内需、消费升级战略,着力畅通“双循环”体现浙江特色,发挥浙江优势,为服务全国做出应有的贡献。重点要谋划推进自贸试验区升级版、建设以数字贸易为标志的新型贸易中心、抓好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第二,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从发展层面看,要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用发展的办法不断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从安全层面看,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加快转变不安全的发展方式,更好应对不安全的发展环境。重点是聚焦生态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平安发展,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和房地产风险。第三,统筹“城市”和“农村”两片阵地。要协同推进新型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制约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弱项,着力做好城乡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


刘亭(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副主任)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难度。但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浙江的新发展要明确发展取向。发展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生产力方面要数智化,发展好“数智经济”,特别是推进数智化转型的新实体经济;生产关系方面要坚持市场化,提升好市场经济,特别是推进制度型开放的新市场经济。

发展还要彰显浙江特色优势。我曾设想未来浙江经济的主体形态有二:一是在城市和沿海地区,主要发展以网络数据为基础、智能应用为表征的“数智经济”;二是在山区和乡村,主要发展以绿水青山为基础、“四生(生态农业、生态加工业、生态旅居业、生态知创业)业态”为表征的生态经济。

乡村和山区发展生态经济,要大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解决农村建设用地的活化使用问题。一是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二是城乡土地平权,或谓城乡建设用地平权。三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四是农建地的“有偿有期限转让”要进入规范管理的要素市场,“有为政府”要到位“有效监管”。城市化的要害是“化人”,即转移转化农民,但“化人必先化利,不化利无以化人”;大利何在?在于农地,所以“化利必先化地,不化地无以化利”。

非常时刻须采取非常之策。内外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虽要关注“内外”,但更要专注“城乡”,尤其是力促整体经济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目的,就是要有效破除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梗阻。于是乎,改革、开放、发展和民生就这样统一起来了。因此,建议尽快落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八字方针”,以第三次土改和发展生态经济为抓手,融合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市化,拉动新基建和扩大消费,促进“十四五”全省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的数智化、市场化转型,最终保持区域经济基于良性循环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何显明(浙江省社科院院长)

浙江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水平总体上处于全国领先,但对照“重要窗口”新定位特别是社会转型加速趋势而言,浙江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还面临许多重大挑战。“十四五”期间,浙江省要以人的现代化为导向,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治理并重,努力在民生福祉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等收入群体培育和审批制度现代化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社会发展方面。要坚持稳就业、增收入和有效扩大内需,切实破解国内大循环在社会发展方面的障碍。一是坚持把充分就业摆在和经济增长并重的位置上,把就业增长作为产业扶持政策的重要考量因素。二是进一步拓展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所谓拓展,就是要将过去未纳入而随着经济发展可能发生的问题纳入,如将心理服务等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与人口老龄化趋势相适应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等。三是积极完善有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规范医保教育救助、就业救助等社会救助相配套的信息化,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支出相适应的地方调整机制。

社会治理方面。一是健全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的体制机制。继续创新以党政为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完善党建带群建的工作机制,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拓展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制度化渠道,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上的积极作用。二是健全“体制+技术+社会”的社会协同创新机制。在推进数字社会建设、重视技术手段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及文化教化、心理调节等软治理机制的建立。在重视发挥数字技术作用的同时,要防范过度依赖技术治理可能带来的社会负面效果。三是要着眼于制度集成,加强社会治理浙江经验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浙江“重要窗口”建设的重大使命之一是努力打造一揽子的制度解决方案,有必要对地方经验进一步规范提升,努力形成全省统一的制度,从而为中国城乡社会治理提供可复制推广的一揽子方案。


郭占恒(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高水平建设创新型省份是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技进步基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浙江在“两个循环”新发展格局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要求,事关全局和长远,应作为统领“十四五”发展的主线。

高水平建设创新型省份要防止泛化,核心是高水平建设科技强省。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国际上衡量创新型国家的四大指标都是讲科技的,党中央也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一同强调、一同部署的,为此不要把创新泛化,而要聚焦聚力科技创新这个垛口发起冲击。

高水平建设创新型省份要明确战略重点,联动实施专利、商标(品牌)、标准三大战略。专利、商标(品牌)、标准是知识产权的核心内容,是科技硬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为政期间,力推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经过多年努力,浙江在专利、商标(品牌)、标准建设上取得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不少差距。因此,在“十四五”期间,浙江要联动实施专利、商标(品牌)、标准三大战略,不仅注重扩大总量规模,更要重视提高质量和水平,对标国内领先、国际前沿,力争在数字经济、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基建、新环保等新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高水平建设创新型省份要打造新型创新链,形成“企业家+科学家+教育家+投资家+政府服务”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新体系。目前,浙江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体系,但远未形成完整的创新链。“十四五”期间,要借鉴华为、阿里巴巴、海康威视、西湖大学、阿里巴巴达摩院等企业和民办研究类大学的成功经验,探索“构建企业家+科学家+教育家+投资家+政府服务”的新型创新链,即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人才为本、政府主导的人格化、具体化。

高水平建设创新型省份要高水平改革突破。包括: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如明确团队研究中主要知识产权发明者的个人贡献和收益保障,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和学术造假行为;改变科研评价标准,如不以论文及影响因子而以发明专利产业化和交易价值论英雄,不以国内评价而以国际影响论英雄;改革财政投入方式,集中财力办大事和只管成果不管花钱;营造崇尚科学、崇拜科学家的浓厚氛围,使科研人员人格上有尊严、政治上有影响、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鼓励支持企业、高校吸引国际顶尖人才尤其是国际各类自然科学大奖获得者,政府协助代办手续和提供住房、子女就学等便利;为企业和科研工作提供“五星级”服务,无事不插手打扰,有困难及时协调解决。


徐明华(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

对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谈几点建议:

充分发挥我省数字技术领先的优势,将数字技术的领先优势转化为产业领先和市场领先优势,从而实现创新上的领先或者弯道超车。我省要为数字技术的运用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如无人驾驶、虚拟现实技术、量子技术等,如支付宝就是因为公交、地铁等的应用而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的应用具有创造性的破坏,短期内可能带来很多问题甚至造成很多损失,但成功却有很大效益,例如淘宝等。

营造多样化的创新空间。要依托高铁网络和各地的轨道交通,结合各地科技资源和产业特点,构建一个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创新网络。要充分融入长三角创新协作大网络,使长三角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要结合城市的有机更新,统筹考虑布局谋划,营造创新街区、创新走廊和创新区域多维度的立体创新空间。

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根据现在创新迭代加速和创新范式改变的现实,培育一种多中心、多主体、多体制混合的不同主体、体制间自由切换的新型研发机构。

围绕制造业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补齐创新链强化产业链。要充分抓住国内大循环的机会,基于新一代庞大消费群体的新特点,借助类似“网红”或者数字技术推动新一代的国货更快成长。要结合县域产业发展或者产业集群,布局创新链、补齐创新链,结合园区的有机更新,构建一种新的空间生产体系。

推动人才成果评价逐步市场化。推动行政逐步减少甚至退出学术人才和创新的评价,涵养更多原创的源头活水,实现基于兴趣、爱好而研究,为研究而研究,为创新而研究,为发明而研究,可以借鉴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模式。


姚先国(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

重点围绕“十四五”期间创新发展谈几点意见。

创新主体企业家队伍的建设。浙江过去的发展完全是靠浙江人的聪明才智,现在面临高科技不断的发展,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人的能力,需要重视企业家的能力提升和企业家队伍的整体建设。在大力推进创新转型的时期,应该多听听企业家们的意见,了解他们在创新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改善创新环境,为其提供创新支撑。

人才战略与创新发展。人才战略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国外对我国打压,限制我国吸引国外人才,另一方面人才战略实施的可持续性特别是效果值得研究,存在学者注重名头、投机取巧等现象。所以人才战略要有更加实用、有效的对策,需要政府发挥制定规则、破除人才战略实施中体制机制障碍的作用,及时规范市场,保护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合法权益,提供信息服务工作。

创新中的短板问题。在跟企业家的沟通中,发现我国缺乏合理配置金融资源的机制。改善金融配置机制,解决普遍性矛盾,需要在金融家立足风险最小化和企业家追求利润最大化者之间找到一种有效的均衡。要吸取过去改革开放的经验,同时吸取国际上的经验,建议重视和参考德国的经验。金融的支持支撑对于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在金融问题上打开思路,好好研究。


史育龙(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十四五”时期,建议浙江着眼于服从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处理好“全局”与“一域”的辩证关系,为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做出更大贡献。

坚定不移地实施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目前,农村人口进城仍是大趋势,但人口流动方式更加多样。要健全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特别是省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常住人口全面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建议探索建立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城新区的差异化落户政策,对吸纳人口较多的城市加大用地、用能、用海等要素保障力度。

持续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进入“十四五”时期,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培育提升资源配置、创新策源、产业引领和开放枢纽等功能,通过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城市——区域一体、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做浙江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排头兵。要完善产业创新生态,搭建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升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产业水平,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等保障支撑产业。要以轨道交通建设为抓手,引导人口产业布局优化,建设绿色宜居城市,形成尊重自然、疏密有致、人地和谐的城市——区域空间格局。要强化城市公共安全,把预警应对公共卫生、自然灾害和其他公共安全风险作为城市建设的强制性内容,增加储备物资、设施和空间的冗余度。要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在推进城市更新时注意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街区和重要遗存。要注重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充实升级城市大脑功能,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智慧化水平。

以要素双向自主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重点,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要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将地票、生态票、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以及承包地流转、农业类知识产权交易、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纳入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议在放开放宽落户限制的同时,探索建立居住证与户籍之间的衔接机制,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与户籍脱钩政策,促进人才进村入乡。要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搬迁撤并空心村、偏远村、自然灾害隐患村等衰退村庄,科学保留和合理开发历史文化村、生态资源村等特色村庄。


黄勇(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城镇化部部长)

我认为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应建立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强调不同区域根据资源禀赋的差异承担不同的功能。只有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发挥好了,才可以说区域格局是优势互补的,是协调发展的。那么怎样才能促进形成这种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呢?

确立科学的判断标准。过去以GDP总量及增长来判断区域是否协调发展的衡量标准必须加以纠正,主要的判断标准是否可以调整为居民收入差距是否缩小了、主体功能作用发挥成效是否发挥更好了、公共服务水平是否更加均衡了等等。

形成高效的空间组织。我注意到前段时间省里有个提法,叫“一湾引领、两翼拓展、四极辐射、全域美丽”,总的来看,有新意,也符合浙江实际。我有点补充调整建议,是否概括成“一湾引领、两区屏障、三带集聚、四极辐射、多点传导、全域美丽”?“两区屏障”,更加突出了山区和海洋两个区域的生态屏障功能;增加“三带集聚”和“多点传导”,则是考虑到了更大的覆盖面,更好处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三带”指环杭州湾城市连绵带、甬台温沿海城市发展带和杭金衢内陆城市发展带,“多点”则代表了其他边缘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同时,建议继续保留“十三五”规划提出的都市区和“小县大城”两大空间战略,特别需要在都市区(圈)跨行政区协调机制建设上再下功夫,要防止轻易调整行政区划来解决矛盾的倾向。

采取务实的政策引导。发展格局的形成,是建设在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基础上的,目前有太多的行政壁垒,需要政策来破“墙”。土地政策要改变空间指标、计划指标、切块分配方式,让土地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向优质项目倾斜;人口政策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真正做到迁徙自由,切实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财政政策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同时探索财税分享机制,不能让经济弱势地区居民收入拉大差距,还要有能力加强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更好保护生态环境。

实行合理的考核分类。对承担不同主体功能的地区,一定要实行分类考核,不能一套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包打天下”。统一考核的后果是,大家跟着一根“指挥棒”转,地方没有创新空间,体现不了各地特色优势,甚至会加剧短期行为,大家一味拼投资、拼GDP,区域发展是否协调,变成了只看GDP差距有否缩小,根本谈不上各司其职,优势互补。


陈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对长三角产业链和创新链互动提升谈谈看法。

增强产业链设计与促进职能,推动跨区域产业链联盟与培育。可由长三角各省市产业管理与科学院等机构合作,设立产业链促进机构,承担产业链的高位设计与协调主要职能。首先,开展面向行业的优势产业链升级的总体设计及引导政策体系制定。第二,各地政府“十四五”及中长期设想引导谋划长三角各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第三,依托“企业家联盟”等平台载体,鼓励多方共建企业供应链的信息互通平台,鼓励技术关联企业的产品调整补链。第四,开展引导产品、创新与市场衔接的咨询服务。

建立注重产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与产出效益的评价体系。围绕优势产业链精准布局创新链的过程中,深化改革共建,在长三角区域范围内进一步复制推广全面创新改革成果和自贸区经验。同时,加强对创新产品研制企业和用户方的双向支持,健全以经济社会效益结果为导向的产业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改变低效创新体系和“四唯”科研教育考核指标体系,探索高水平同行专家评议与专家信用兼顾制度,督促教育和科研水平的双提升。

积极融入科技攻关区域共同体的建设。长三角科技攻关区域共同体以上海、合肥科学中心为牵引,协同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等科技资源。通过促进资源整合、学科融合,尽快组成卡脖子技术的联合攻关团队,占领科技制高点并尽快实现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

优先发展与国家现状以及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相结合的科学技术领域。人工智能卡脖子技术重点解决服务于智慧医疗、智慧农业、5G AI智能制造等领域,生物医药方面着力于关系民生的重大原创新要研发,加强学军民融合,构建与AI技术相关的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平台。

依托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区“双自联动”,更大力度地促进国际科技合作。通过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双自联动”,率先探索制度型开放的体制机制,形成开放型经济和国际创新合作的新优势,更加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技术,为长三角提升创新能力。


陈剑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协会理事长)

高质量发展阶段,浙江省低端农产品供给过剩与高端消费市场需求无法满足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凸显,今后农业发展的重点将是如何促进农业生产向消费导向型转变,解决高端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中高端农产品包括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具有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其特征是品质营养功能较高、科技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产地环境优良、生态安全兼具文化创意等特点。

中高端农产品推进路径。一是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培育以营养品质、质量安全为农产品品牌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拓展农产品的潜在价值。二是集成全产业链先进技术保障作用。开展优质、高产、绿色品种选育和应用技术研究,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构建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三是强化经营模式创新作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产销衔接,优化种养结构,通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机制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四是利用农业资源优化作用。打造出具有地区特色的主导优质农产品和独具东南沿海特色文化的中高端农产品,加快构建供应链综合服务和交易平台,完善供应链体系。五是探索商业模式依托作用。推进“互联网+”模式,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推广农业众筹模式,促进要素融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政策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扶持。科学编制中高端农产品发展规划,深化机制改革,出台奖补政策,扶持创意农产品、高标准农产品、绿色优质农产品项目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强化供应链管理。二是经营现代科技,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调整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探索农业科技发展长效机制。加快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和推广,鼓励经营主体加快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三是经营生产主体,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加快培养面向市场的现代农业领头人,开展中高端农产品试点示范行动,鼓励农业企业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生产中高端农产品。四是经营农业品牌,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创建一批农耕文化庄园,建立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和监管办法,开展新形式农产品品牌推广活动,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咨询服务机构,促进中高端农产品品牌创建。


任其龙(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化工学会理事长)

新一轮产业革命将导致世界各地产业发生变化,加上中国和美国脱钩的趋势,更加需要走高端化产品道路。就化工材料产业而言,浙江有一定基础,特别是在规模、低端产品上已相对成熟,如炼油炼化产业,舟山、镇海等地总量已位居全国前列。但炼油炼化产业存在一定短板,目前煤化工转化为初级产品的成本更低,与宁夏、内蒙古及陕西等煤化工体量大的西部地区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因此要考虑把初级或相对原始的化工原料转变为高端的化学材料,如电子化学品等。

在现有基础和条件下,要认真谋划布局,建议规划化工产业园区。高端化工产品因吨位小,安全风险小,对环境容量要求相对较低,规划布局化工园区能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以便产业链前端的初级化产品更好地承接延伸。制造高端产品,对于人才和技术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浙江及东部地区人才更易集聚,技术更易攻破,且有相应的研究机构,相比西部地区条件更加成熟。因此,建议浙江认真谋划布局,尽可能减缓新一轮产业革命带来的冲击,延续浙江产业良好的发展趋势。


沈满洪(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

就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谈一些想法。

基本判断。一是已初步建成美丽浙江,建成全国第一个生态省。根据环保部生态环境部专家的说法,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要比全国早15年,按照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则2020年已基本建成美丽浙江。二是浙江总体上处于生态环境安全需要等低层次需要,与生态环境审美需要、生态环境民主需要、生态环境协商需要等高层次需要并存的阶段。饮水、空气、粮食等最基础性安全问题还未全面解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上升,高层次需要全面提上议程,美丽浙江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目标设定。一是对照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中国的目标,按照浙江领先全国10-15年的要求,要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明确提出基本建成美丽浙江。二是按照“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参照欧美、瑞士、日本、美国等国家,对照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的目标,提出到2035年高水平建设美丽浙江,起到“重要窗口”的示范作用。实现目标要做好三点:一是要以更广的视野建设美丽浙江。从陆域来看,生态环境状况显著好转,老百姓满意度提升;从海域来看,杭州湾的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水水质劣于四类(最低类),需要尽快补齐海域短板。二是要以更高的目标来建设美丽浙江。环保标准要比国家标准高,逐步靠近国际标准。三是以更大的力度来建设美丽浙江。要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力度,在土地产权改革、要素市场产权改革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保障举措。一是生态科技创新要努力谋求自主化。在当前背景下,自主创新要摆到突出位置,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也是一样。创新关键是人才,要在高等教育方面多下功夫以支撑人才培养。二是生态文明制度要体系化。目前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制度拥挤,制度太多,缺少主打制度;制度错位,应该制定的制度未制定;制度冲突,制度间存在矛盾;制度低效,未对制度本身绩效作出定量化的科学评价。要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探索,为生态文明制度绩效更优的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