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再发力,抗疫纾困直达实体
文/罗志恒
当前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形势复杂严峻。实体经济下行与预期低迷交织,稳就业与保民生压力增大。在此背景下,继国务院常务会议连续布置抗疫纾困措施后,李克强总理又相继主持召开了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
国内经济目前面临两大难题,稳增长保民生迫在眉睫。
一是国内外形势发展“超出预期”,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国内疫情反弹导致供需收缩、俄乌冲突引发输入性通胀、中美政策错位引发资金外流及资本市场风险偏好下降,一系列因素给经济带来新的下行压力。
3月中国PMI数据显示,制造业和服务业供需同时收缩,中小企业仍处收缩区间,且面临需求下降、输入性通胀导致的成本攀升问题,各项高频数据也显示疫情反弹和防控趋严导致经济活跃度明显下降。此次,3月金融数据总量改善但结构欠佳。总量改善主要源于政策发力而非市场主体的自身需求上升:地方政府加快专项债发行和财政支出进度,商业银行为满足监管要求存在短贷冲量现象。结构欠佳反映当前经济依然低迷:房地产销售持续下滑,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企业贷款短期化特征明显,中长期贷款占比偏低;货币“活化”程度偏低,M1~M2负向剪刀差扩大。
二是中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面临生存困境,就业失业率高于历史同期,民生压力显著增大。本轮疫情反弹与前几轮相比,波及范围更广、感染人数更多、防控更严,对公众生活的影响也更大。餐饮旅游等特困行业及相关从业人员受损更为严重。困难行业和弱势群体在疫情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房租、债务等支出是刚性的,而收入是脆弱的,部分服务业中低收入人群面临“手停口停”的巨大风险和压力。
新的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要求宏观政策靠前发力、充分发力。4月6日、7日、11日召开的国常会要求“抓紧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举措,有的可提前实施”“政策举措要靠前发力、适时加力,已出台的要尽快落实到位,明确拟推出的尽量提前,同时研究准备新的预案”“增强工作主动性前瞻性”“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稳住经济基本盘,保障基本民生”。
国常会明确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内涵,“稳增长”的核心是“稳就业”和“稳物价”。就业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实现了充分就业,就能够实现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稳定物价必须抓住粮食生产、能源保供、物流畅通等关键。
疫情冲击之下,加大微观主体纾困和就业兜底,将是短期内的政策重点。6日的国常会提出三大针对性举措:一是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五大特困行业暂缓缴纳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费;二是对弱势群体发放失业补助金、临时生活补助;三是对中小微企业提供稳岗留工返还和补助等。11日的座谈会要求各级政府增强紧迫感,退税减税降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专项债发行使用、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支持企业稳岗等政策的实施,都要靠前安排和加快节奏,上半年要大头落地,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在帮扶市场主体渡难关上产生更大政策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在疫情防控中存在“一刀切”现象,对春耕、货运物流、人民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保障货运物流特别是医疗防控物资、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物资、邮政快递等民生物资和农业、能源、原材料等重要生产物资的运输畅通,对于维护社会公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市场预期至关重要。目前相关政策已开始纠偏。
未来政策仍将集中于抗疫纾困和提振经济。第一,在坚持“动态清零”的战略下,要更加科学精准,降低对民生和经济的不利影响,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第二,货币政策使用更多结构性工具,疏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第三,加快发行专项债,加大对优质项目的投资力度,扩大有效投资,尽快推动基建投资靠前发力,对冲需求收缩尤其是房地产下行和消费不振的形势,同时扭转低迷的预期。第四,积极落实好减税降费和退税的政策,落实好缓缴社保费政策,改善现金流,提高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第五,对中小微企业提供稳岗留工返还和补助等,实现通过稳市场主体稳就业的目标。第六,对弱势群体发放失业补助金、临时生活补助,兜底社会保障和民生,确保社会稳定。
(作者系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