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 | 表格下载

当前位置 : 首页>>学术研究

系统梳理浙江省“十三五”发展成就

编辑: admin 时间: 4年前 访问次数: 0

   





一、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十三五”以来,全省经信系统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制定实施制造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和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砥砺奋进、克难攻坚,制造业增加值跃上2万亿元台阶,形成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14个;数字经济全国领跑,总量达2.7万亿元,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获批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率先在省级层面为民营企业发展立法,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居全国第一。


创新能力有新增强。实施科技新政,类脑计算芯片、阿里飞天2.0操作系统、杭州“城市大脑”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工程,累计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9家、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38家。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累计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31家,居全国第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连续4年居全国第三。2019年,规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2.44%、新产品产值率41.7%,分别比2015年提高0.98个百分点、7个百分点。


数字经济有新成效。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通过终期评估,获批建设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2019年数字经济总量2.7万亿元,占GDP的43.3%;核心产业增加值“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15.2%。实施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软件、5G等产业提升行动,2019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1.9万亿元、软件业务收入6102亿元。构建“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累计连接工业设备产品超5000万台,服务工业企业11万多家,开发集成工业App超5万款,上云企业40.5万家,在役工业机器人10.3万台。


产业结构有新优化。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年产值超100亿元产业集群200多个、超1000亿元产业集群14个,累计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4个,居全国第三。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行动,推进三批48个县(市、区)分行业省级试点,2019年17个重点传统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9726亿元,2017年以来年均增长6.4%。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1.1%、54.5%和40.9%,比2015年分别提高5.6个百分点、17.3个百分点、4.1个百分点。


产品质量有新提升。统筹推进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和“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实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累计发布“浙江制造”标准1590项,培育“品字标”企业1220家、“浙江制造精品”975个。大力推动首台套产品研发应用,累计认定首台套产品999项,其中国内首台套58项;开展省首台套产品保险补偿工作,支持省首台套保险补贴项目140个,保障装备金额24.6亿元,推动近万台套装备推广应用。


市场主体有新壮大。实施“凤凰行动”“雄鹰行动”“放水养鱼”“雏鹰行动”“小升规”行动,推动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小微企业上规升级和“专精特新”发展,2019年制造业领域世界500强企业3家、全国民营企业500强96家、全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97家、境内外上市公司超600家;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02家(个),居全国第一。制定《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通过人大立法。建设提升小微企业园,累计认定小微企业园1044个,入园企业5.3万家。


区域发展有新协同。推进大湾区制造业发展,2019年大湾区8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89.4%,比2015年提高1.9个百分点。2017年以来省级每年安排18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施18个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财政专项激励县(市、区)、22个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建县(市、区)建设,探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县一经验”。高质量建设经信领域特色小镇,共有省级特色小镇命名类27个、创建类48个、培育类30个。


绿色发展有新水平。实施绿色制造工程,2017年以来累计入围国家绿色产品215个、工厂164家、园区11个、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8家。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累计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3645家,认定节水型企业1400家。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化解严重过剩产能,截至2019年底,累计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涉及企业8250家。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2019年全省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分别达30.5万元/亩、129.9万元/亩。


开放合作有新亮点。主动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开放战略,2019年规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1973亿元,“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5.1%。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联合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支持嘉善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实施工业和信息化全球精准合作行动计划,“十三五”以来全省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225.9亿美元。支持企业全球化布局,2019年全省跨国公司30强企业的平均跨国指数为36.89%,比当年全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高20.93个百分点。


二、“一号工程”开新局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数字中国战略思想的重要实践地,也是全国数字经济先行省份。早在2003年,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作出了建设“数字浙江”的重要决策。“十三五”期间,我省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重要思想,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全省数字经济发展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信息经济发展示范区、首批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已成为引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转型升级的主动力和创业创新的主阵地。


“十三五”期间,我省围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贯彻落实,坚持全省一盘棋总体布局,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治理数字化为发展主线,全方位、系统性地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将其作为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强化系统谋划,构建“一号工程”推进体系。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2014年浙江率先提出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2017年浙江省委提出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18年制定并实施了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建设方案和五年倍增计划,全面谋划了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的“3386”体系。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省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优化“1+X”领导工作体系。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三区三中心”(全国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科技创新中心、新型贸易中心、新兴金融中心)及城市大脑、数字大湾区、移动支付之省等标志性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数字经济已日益成为推动浙江高质量发展的一张“金名片”。


强化产业引领,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能级。抢抓产业链重构的战略机遇期,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打造数字安防、集成电路、网络通信、智能计算等标志性产业链和世界级产业集群,杭州数字安防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2020年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字产业规模和能级不断提升。今年以来,全省数字经济逆势奋进,前三季度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893.9亿元,同比增长11%,占GDP 比重为10.7%,成为后疫情时期经济复苏和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和动力支撑。加快实施人工智能、5G、集成电路、软件等产业提升行动,努力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先机。深化与阿里巴巴、华为、中国电科等战略合作,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华为鲲鹏、龙芯智慧、中芯(绍兴)、长电科技(绍兴)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软件名城、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国家级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1-9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9%,人工智能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6%;实现软件业务收入5085.6亿元,同比增长14.6%,继续领跑全国。


强化技术攻关,打造数字科技创新中心。坚持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创新新型举国机制,加快打造数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力支持之江实验室建设国家智能计算实验室,高水平推进阿里达摩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建设省实验室、1142家数字经济领域省级企业研发机构,着力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全国一流水平和浙江特色的全域创新体系。实施数字经济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组织实施“尖峰”“尖兵”“领雁”“领航”计划,共部署了132项技术攻关项目,一批自主可控关键核心技术和占据制高点的前沿引领技术取得突破。2019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1%,软件行业研发经费占比超过10%,新增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超过8万件。推进实施“鲲鹏行动”计划,杭州连续3年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第一。


强化数字赋能,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聚焦“415”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十大标志性产业链,深化推进智能化技术改造行动全覆盖,每年组织实施5000项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全省累计在役工业机器人达9.88万台,建有114家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探索建设10家“未来工厂”,形成一批智能制造新模式。深化“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已培育产业链级、行业级、区域级、企业级、特色环节型工业互联网平台210家,已开发集成工业APP 近3万款,连接4900多万台工业设备产品,服务超11万家工业企业。推广“上云用数赋智”服务,上云企业已超39.8万家。大力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建成益农信息社23756个,实现全省行政村全覆盖。全省拥有活跃的涉农网店2.4万家,今年上半年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429.3亿元,增长8.9%。


强化场景应用,催生新业态新服务。着力拓展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场景应用,大力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激发跨境电商、新零售、移动支付、互联网医疗、在线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新型贸易中心和新兴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秘书处落户浙江,跨境电商综试区总数达到10个,居全国第一,网络零售额约占全国的17%。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网络零售额13967.5亿元、跨境网络零售出口660.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1%和23.3%,全省出口活跃网店突破10万家,呈现较快回升态势。大力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发展,世界银行全球数字金融中心落户杭州,33个项目获批国家金融科技应用试点。“移动支付之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19年全省共发生移动支付454.5亿笔、金额51.5万亿元,同比增长44.4%。


强化整体智治,着力提升数字治理水平。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模式和理念创新,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与应用,目前杭州“城市大脑”已建设了11个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日均协同数据达1.2亿条,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形成了一批典型场景应用。“掌上办事之省”“掌上办公之省”加快推进建设,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系统应用不断深化,政府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排名全国第一。特别是在今年的新冠肺炎防疫战中,健康码、企业码已成为展示我省数字化治理成果的重要标志。健康码从浙江首创已推广到全国200多个城市,为1.5亿人开展疫情健康管理,疫情精密智控“一图一码一指数”更是树立了数字化战疫的新标杆。企业码自5月28日在全国率先推广应用以来,截至11月15日,全省263.1万家企业领码用码,规上工业企业实现领码全覆盖,各地互联互通立“码”兑现政策资金121亿元,有效提高了精准服务企业的水平。


强化优化升级,着力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抢抓新基建发展的窗口期,加速布局5G网络、数据中心、下一代互联网(IPv6)、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宽带浙江、云上浙江、泛在浙江建设成效明显,已经形成高速畅通、覆盖城乡、服务便捷的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实施“5G+”行动,加快推进5G建设和应用,截至今年9月底,建成交付5G基站5.5万个,开展场景应用200多项,建设进度和应用数量居全国前列。国内首个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于今年6月正式启动运行,我省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间总带宽从260G增至560G。根镜像服务器、云计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建成各类数据中心190个,其中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5个。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IPv6)建设改造,IPv6覆盖用户9269万户。加快推进北斗应用及产业化发展,全省累计建成北斗地基增强站近300座。积极推进传统设施智能化改造,2019年发展物联网用户1.21亿户,同比增长27.63%,实现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全覆盖。


三、主体地位再强化创新能力跃台阶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叠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回望“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谋划推进,《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总体进展顺利,主要指标和任务稳步推进,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全省企业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费用、研发项目和研发成果均占全社会总数的70%以上。             

                                          

企业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全省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由2015年的854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1697.37亿元,年均增长18.7%;全省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额占营业收入比重由2015年的1.35%提高到2019年的2.3%,居全国第一。企业技术中心梯度培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数分别由2015年的93家、895家上升至2019年的131家、1069家,平均每年新增9.5家、43.5家,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9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总数居全国第二。创新主体培育不断加快。加强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引导企业长期专注于细分产品市场的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31家,总数居全国前列。


产学研合作形式多样化。“十三五期间”,着力构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互补优势,加快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探索“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中试—产业化”路径。         


积极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围绕数字经济、智能装备、新材料、智慧医疗、智能光学感知、智能制造及优势传统制造业等7大领域创建了19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着力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前沿共性关键技术、促进行业新型通用技术的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聚焦国家和我省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系统谋划创新中心未来布局,加强对已建创新中心验收和运行评估,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持续健康发展。加强重点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十三五”期间,加快推动产学研紧密合作,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新创建联盟52家,累计创建97家。研究制定《浙江省重点产业技术联盟建设提升实施方案》,优化联盟建设与运行管理,切实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研发创新、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育等方面的互补优势,推进务实高效合作与开放协同创新,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实施产业链护链行动。出台《浙江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护链实施办法》。聚焦十大标志性产业链,根据全产业链供应、关键环节掌控、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等需求,优选龙头骨干企业牵头,拟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105家。

智能化转型示范带动强。“十三五”期间,我省积极推进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智能化改造进程,经过机器换人、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制造模式的叠代升级,积极部署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试点建设“未来工厂”。


“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228亿元,同比增长14.5%。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二位。目前,我省重点制造行业典型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60.7 %、工业设备联网率达到42.3%,为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带来巨大“红利”。示范效应带动性强。在电子信息、轻工纺织、医药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等重点行业中组织实施了61项“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居全国前列,累计建成263家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引领全省行业智能化升级发展。对标“灯塔工厂”,制订印发《浙江省培育建设“未来工厂”试行方案》,在全国率先提出“未来工厂”建设参考要素及指标内容,建设“未来工厂”12家。平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全智能制造专家指导服务工作机制,目前已向19个重点县(市、区)派驻了专家指导组,共选聘专家182名,开展“面对面个性化”指导服务,取得积极成效。围绕打造专业化高水平的供应商队伍目标成立了省智能制造供应商联盟,汇聚了100多家细分领域的智能制造供应商。创新金融服务智能制造机制,针对智能制造项目的融资需求,开展“融资、融物、融服务”一体化的智能制造金融服务试点工作。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加快。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人工智能产业企业482家,实现总营业收入1987.37亿元,比上年增长22.12%,已形成从核心技术研发、智能终端制造到行业智能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产业竞争力位居国内第一梯队。出台《浙江省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为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培育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型标杆企业45家,评选人工智能优秀解决方案(产品)65项、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25个。


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大。“十三五”期间,我省新产品开发工作成果显著。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从2015年的21284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21722亿元,年均增长6.2%,新产品产值率由2015年的31.9%上升至2019年的新产品产值率38.2%,上升6.7个百分点。


持续加大“三首”产品支持力度。截至2019年底,我省累计认定首台套产品999项(其中国内首台套58项),下达财政奖励资金5.025亿元;在国内率先建立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累计获得国家首台套保险补贴项目30个,保费补贴21553万元,保障装备价值81.8亿元;省首台套保险补贴项目140个,保费补贴5934.8万元,保障装备价值24.58亿元。累计获得首批次重点新材料国家级保险补贴项目35个,保费补贴2861万元;省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项目71个,保费补贴267万元。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全省工业新产品计划备案数由2015年的4020项上升至2019年的8687项,年均增长21.2%;完成开发的数量由2015年的1796项上升至2019年的4794项,年均增长27.8%。推广应用不断加快。“十三五”期间,累计认定浙江制造精品1010项,通过省市县联动每年推动开展“十行百场”“四新”成果推介对接活动,累计开展400余场活动。2020年制定出台《浙江省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实施方案》,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加快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四、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体系加快推动中小企业创业创新


“十三五”以来,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企业家座谈会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办国办《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目标任务,以全面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推动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兴业。积极培育创业队伍。通过实施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金蓝领”出国进修计划和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创二代”企业家培训等出国培训项目,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化创业人才队伍。加快创业载体建设大力建设发展小微企业园、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2016—2019年:新认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为7家、9家、15家(2018年未开放申报),累计新增31家;新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为23家、23家、31家、29家,累计新增106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分别为66家、40家、49家(2018年未开放申报),累计新增155家;新认定省级众创空间129家、141家、99家、120家,累计新增489家。推动小微企业上规升级2013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小升规”工作,持续推进小微企业上规升级、提质增效。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的意见》(浙政办发〔2013〕118号),制定出台新一轮小升规行动计划,即《关于印发浙江省深化“小升规”工作促进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的通知》。2016—2019年,全省分别完成“小升规”企业3300家、4781家、6147家、5598家,累计完成19826家,已超额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完成率达198.3%。截至2020年9月底,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达46315家。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制定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7〕15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雏鹰行动”培育隐形冠军企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9〕28号),引导小微企业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截至2020年10月底,全省“专精特新”入库培育企业已达5.3万家,提前完成目标任务。截至目前,全省已认定“隐形冠军”企业共122家,隐形冠军培育企业886家;入围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第二批143家,累计162家,居全国第一。


深化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培育壮大创新主体,着力加快培育创业创新主体,发布《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修订版、《浙江省鼓励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创新实施办法(试行)》等,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通过实施“千人计划”“海鸥计划”等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和团队。落实《浙江省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2016-2020年)》,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高新技术企业顶天立地的局面。截至2019年底,累计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63677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6316家。启动开展“千企攀高”行动,2016年省科技厅研究出台了《浙江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指导性意见》,2016-2019年,分别认定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1431家、1484家、1450家、1828家,四年累计认定6193家。推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针对科研院所大型仪器闲置,而广大中小企业却缺乏检验检测条件的情况,开展公众创业创新服务行动,全省率先上线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创新券”,组织500家创新平台载体、5000台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落实《关于推广应用创新券 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意见》,探索实行“创新服务券”等购买公共服务方式,推动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的运行机制。2016-2019年,全省创新券发放额分别为4.4亿元、6亿元、11.3亿元、16.1亿元,申领企业数分别为9929家、12354家、13528家、15340家,有力推动了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降低了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成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修订《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把强化对科技人员的奖励与激励、创新券制度、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科技特派员等措施上升为法规条文,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技成果交易转化中心,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网络信息获得先进技术的渠道。2016-2019年,浙江省技术市场交易总额分别为365.62亿元、614.76亿元、989.32亿元、1475.83亿元。“互联网+中小企业”工程积极推动引导中小企业拥抱互联网,构建多种形式的互联网“双创”平台。阿里巴巴创业孵化平台淘富成真项目属于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导的资源链接“双创”平台模式。“毛衫汇”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以传统块状经济为主导的工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模式。虹软视觉人工智能开放平台是以研发机构为主导的创新资源开放“双创”平台模式。新昌陀曼轴承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以小微企业关键价值环节数字化改造为核心的“双创”平台模式。


推进中小企业提质增效。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制定出台《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意见》,组织开展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2016-2018年共培育确定314家“创新型示范企业”(2019年开始对企业培育作了归并调整不再评定创新型示范企业)。以“发现好项目、培育好企业、激发新动能”为主题,连续组织举办“创客中国”暨“浙江好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挖掘发现一大批优质项目,有效激发了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活力和动力。其中2020年全省推送项目获得全国总决赛创客组二等奖1个,企业组三等奖1个。推进质量品牌提升,全力推进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发布实施《“浙江制造”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作出在新时期构建浙江标准体系,提高浙江制造产品品质,打响浙江制造品牌的重要部署。全省商标每万家企业商标注册数从2016年的7813.39件/万家,提高到2019年9868.63件/万家。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组织开展“创业之星”评选工作,并对“创业之星”企业负责人进行经营管理提升培训。举办全面质量管理巡回辅导活动。联合健峰集团,围绕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在全省开展了以“新常态下企业经营新利器——互联网+工业4.0+实战型TQM”为主题的系列公益辅导活动。组织省内隐形冠军及培育企业和专精特新入库培育企业,开展对标提升培训活动。累计辅导培训企业2000多家。

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大力推动小微企业园建设提升,打造小微企业发展特色化基础性平台,着力解决小微企业发展缺空间、缺配套、缺服务等问题。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小微企业园区建设管理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浙委办发〔2017〕2号)、《关于加快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浙委办发〔2018〕59号),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微企业园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浙小微园办〔2020〕6 号),全面推进小微企业园区建设提升工作。2018年,省委、省政府在温州召开全省小微企业园建设提升暨“低散乱”整治推进大会,时任省委书记车俊等7位省领导出席,2019年、2020年省政府连续两年召开小微企业园建设提升现场推进会。着力把小微企业园打造成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和孵化成长的主平台主阵地,大力推动小微企业集聚发展、规范发展、安全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截至目前,累计审核认定小微企业园1044个,建筑面积9631.8万平方米,入驻企业5.3万家,就业人数90.4万人。其中,生产制造类园区649个,占总数的62.2%。积极推荐小微企业园申报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截至目前累计创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累计20个。


促进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发布实施《浙江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培育创建一批绿色工厂、产品、园区和供应链示范企业,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十三五”以来,我省共有121个工厂、108个产品、7个园区、13个供应链示范企业入围工信部绿色制造名单。推进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十三五”以来,我省共有15个项目列入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14家企业中标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供应商。


推动中小企业开放发展。组织企业参加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中韩环境产业洽谈会、中日浙静中小企业对接交流会等各类国际会展交流活动。加强与台湾中小企业总会、台湾工商企业联合会等沟通合作,组织两岸企业举办浙台智能制造产业合作推介会。推动构建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围绕高端装备、汽车关键部件、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以产业融合、产城融合为重点,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园区开发模式、开放合作方式,推动嘉兴、台州及宁波慈溪等地构建“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支持温州、金华、义乌等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统筹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在关区范围内的发展。支持杭州综试区“六体系两平台”和世界电子商务平台(eWTP)杭州实验区建设。加大与外管、国税等管理部门的管理协作和联系,进一步简化通关手续,全面优化跨境电子商务海关监管流程。


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积极打造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率先在全国开通运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坚持“互联互通、协同服务”,做到省、市、县三级平台服务标准、服务数据、服务热线、服务品牌“四统一”。2019年,开发建设全省企业综合服务平台,11月13日在第五届世界浙商大会上正式开通。2020年依托省企业服务综合平台,创新推出聚焦企业精准服务的“企业码”,上线码上政策、码上直兑、码上诉求、码上合作等功能。截至12月22日,全省263.4万家企业领码用码;集成发布省市县三级惠企政策12504条,兑现政策资金150.9亿元;受理企业诉求95846件,办结率达98.6%。积极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机构(平台),评选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64家,创建国家级示范机构(平台)28家。总结温州、嘉兴、台州开展小微企业服务券试点工作经验,在全省全面推广小微企业服务券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降低小微企业购买服务成本,促进服务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


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积极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深入贯彻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营商环境条例》《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积极打造最优营商环境。2019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中小企业促进法执法检查中,我省贯彻实施工作得到检查组组长陈竺副委员长的肯定表扬;我省杭州在全国中小企业发展是评估中取得了综合第二的好成绩。在全国省域层面率先制定出台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条例着重破解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使用、监管、权益保护等方面的不平等问题,打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持续得到优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18 〕59)、《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7〕1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雏鹰行动”培育隐形冠军企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9〕28号)等扶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降本减负方面的政策举措。尤其是疫情期间,我省分别于2月5日、3月6日、7月20连续出台了支持小微企业渡难关“17条”“18条”“19条”三批政策共54条。政策顶格落实了中央有关政策,同时在地方权限内制定实施更大力度、更加精准的帮扶措施,含金量高。协调各地各部门加大政策宣传,制定相关配套文件,简化享受程序,抓好政策及时兑现和落地,得到广大小微企业的普遍欢迎。截至11月底,三批政策累计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1324.9亿元。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大力发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创业投资,省政府2015年设立200亿元的政府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2018年开始实施2.0版,组建100亿元的特色小镇产融联动子基金、100亿元的金融稳定投资基金、50亿元的凤凰行动投资基金、100亿元的数字经济产业投资基金、20亿元的创新引领基金、8亿元的区域联合创新基金。加强与银行的协调沟通,落实《关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促进浙江省科技金融结合的实施意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银行扩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通过信贷风险补偿、科技担保、专利权质押融资等引导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构建完善省政策性融资担保工作领导机制,调整充实省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推进11个设区市建立工作领导机制。督促、推进各地政策性担保机构建设和增资扩股,业务范围基本覆盖全省。贯彻实施新修订《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做好新老监管法规的衔接;推动出台《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2019年,全省各地新设和增资了一批政府性担保公司,有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113家,注册资本302.66亿元,同比增加了42.58亿元,增长16.4%,资本实力显著增强。


五、全力谋划建设重大制造业项目大力推进智能化技术改造


重大制造业项目加快建设。组织实施十三五“百项万亿”重大制造业项目计划。2016年-2020年,累计实施总投资5亿元以上重大制造业项目820项,项目总投资1.54万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800亿元。总投资1600亿元的舟山绿色石化基地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项目已竣工投产。总投资67亿元浙江吉润梅山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新建双班年产30万套汽车车身部件项目已建成投产。总投资105亿元义乌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年产40万台1.5T、2.0T发动机项目将于2020年年底投产。总投资110亿元中晶(嘉兴)半导体有限公司300mm大硅片项目、总投资60亿元中芯国际绍兴公司微机电和功率器件集成电路项目等一批数字经济领域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支持,2016年以来,我省共有百余个项目列入国家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强基工程等重大项目工程,并获得国家专项支持。


智能化技术改造成效显著。按照“分类指导、典型示范、资金扶持、机制保障”的思路,瞄准智能制造方向,大力推进“机器换人”智能化技术改造。


2016年-2020年,累计实施省级“四个百项”重点技术改造示范项目2311项;省市县三级联动实施千亿技术改造投资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000亿元。实施万企智能化改造诊断计划,在汽摩配、轴承、磁性材料等69个行业开展“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分行业试点示范,省市县三级每年举办100场行业现场推广会,培育认定140家省级智能化改造工程服务公司,涌现了新昌轴承行业“微智能改造”等一大批成功案例,有效推进了传统产业集群改造提升。


投资环境持续优化。积极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以“零土地”技术改造项目审批方式改革为基础,大力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国家鼓励发展的内外资项目确认等事项实施一窗受理,实现事项办理“最多跑一次”。大力推进减负降本,“十三五”期间,出台五批降本减负政策,并迭代出台三批支持小微企业政策。2016年减负金额为1010亿元、2017年为1250亿元、2018年为1650亿元、2019年为2280亿元、2020年1-9月为3455亿元。规上工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由2015年的84.8元,下降到2020年1-9月的82.9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元,也低于广东、江苏等省份。


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通过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有效推动劳动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2016年-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人均劳动生产率累计提高38%,2019年达到24.7万元/人。2016年以来,全省规上工业利润累计增长68.6%,2020年克服疫情不利影响,1-11月规上企业利润增长12.1%。通过技术改造,2016-2019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工人数分别下降7.4%、7.2%、7.6%、8.8%,相当于累计弥补普通劳动用工需求缺口200余万人,有效缓解就业结构矛盾。


     智能制造基础更加坚实。瞄准智能制造方向,坚定不移推进智能化技术改造,有力促进了浙江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夯实了浙江迈向智能制造的基础。2016年-2020年9月,浙江省新增应用工业机器人7.1万台,累计在役工业机器人达到10.3万台,应用总量全国领先。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构建“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累计连接工业设备产品4900多万台,服务工业企业11万多家,开发集成工业App近3万款,上云企业39.8万家。作为今后推广智能制造的市场主力军,智能化技术改造工程服务力量也得到蓬勃发展。


工业大县支撑作用突出。实施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财政专项激励政策,支持杭州市萧山区等18个县(市、区)组织实施重大投资项目、重大平台项目,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改造。2017年-2019年,18个激励县规上工业增加值三年累计增长21.01%,完成预期目标,增值税(地方部分)三年累计增长18.98%,高于全省2.3个百分点,有效支撑了全省工业经济和税收稳增长。


绿色制造水平明显上升。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十三五”期间,组织实施省级绿色制造技术改造示范项目500项,累计入围国家绿色产品215个、工厂164家、园区11个、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8家。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累计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3645家,认定节水型企业1400家。坚持依法依规去产能,累计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涉及企业8250家,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作坊)14万家。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2019年全省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分别达30.5万元/亩、129.9万元/亩。


六、产业数字化引领浙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浙江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为载体,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从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企业上云到工业互联网梯度推进、层层深化,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两化融合发展之路,为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根据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我省产业数字化发展指数跃居全国第一。


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江省“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方案(2018-2020年)》。率先与工信部签署共同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合作协议,建立部省合作机制。推动建立长三角一市三省合作机制,获批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打造“1+N”平台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省“1+N”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基本形成,接入工业设备产品超过5000万台(套),开发集成工业App超5万款。supET平台入选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名单,接入制造业企业3.6万家,支持主流工业控制协议200余种,聚集了570家生态伙伴,拥有14万名开发者。按照“广泛创建—扶持重点”的思路,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梯度培育发展模式。累计创建210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基本实现17个重点传统制造业行业和主要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全覆盖。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5家。不断优化生态发展环境,构建了由219家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机构组成的资源池,筹建标识解析二级节点9个,探索培育了兆丰机电5G数字工厂等一批“5G+工业互联网”典型项目。建成省级工控安全在线监测预警平台,联合举办工业信息安全技能大赛,开展全省工控安全大检查,组织认定11家工控安全服务支撑机构。连续举办五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举办三届“工业互联网的创新与突破”世界互联网大会浙江分论坛,圆满完成两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


着力培育新模式新业态。个性化定制,全省培育了105家省级个性化定制示范试点企业,确定了31个浙江省首批网络个性化定制试点项目,个性化定制在服装、装备、家电、家居等领域应用逐渐普及。网络化协同,推动企业间基于数据的设计、生产、物流、仓储等环节的高效协同,培育省级网络协同制造示范企业108家。服务型制造,组织开展了4批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创建工作,遴选出176家省级示范企业,60家省级示范平台,其中19家企业列入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名单。重点行业工业企业采购环节和销售环节电商应用普及率分别达到55.71%和52.59%。智能化生产,建设263家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探索建设12家“未来工厂”,形成一批智能制造新模式。截至9月底,全省累计在役工业机器人达10.3万台。数字化管理,以企业码为载体,构建企业多维画像和信息库,提升产业链企业间协同水平。截至目前,已有263.5万家市场主体注册使用企业码,累计访问量3395万次。

     稳步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总结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经验,充分发挥政府、咨询服务机构和企业三方协同作用,联合各市、县(市、区)常态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和自诊断系列培训,宣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理论知识、评定方法、监督审核及换证事项等内容,组织相关活动40余次,共有232家企业获工信部批复为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其中129家企业通过国家级贯标试点。加强“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建设,根据“两化”融合服务平台数据,我省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的企业已涵盖全省11个地市和92个县(市、区、功能区),实现地市覆盖率100%,县区覆盖率94.84%以上;涉及重点行业36个,行业覆盖率达到92%以上。加强评估评价,制定浙江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每年对全省11个地市和97个县(市、区、功能区)的2000家重点企业开展评估,按年度发布报告。其中,“工业设备联网率”指标被列入“浙江省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2018-2022年)”的65个核心指标,成为衡量我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风向标之一。


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深化企业上云,截至2020年11月底,全省累计上云企业已达到41万家,累计培育打造行业云应用示范平台45家、省级上云标杆企业375家。编制发布《浙江省企业上云考核认定标准(修订)》《浙江省企业上云水平评估标准(修订)》。建成并启用企业上云数据监测系统,强化省市县三级审核认定机制,系统监测上云行动实施进展。大数据应用持续推进根据赛迪智库《中国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评估白皮书(2020年)》显示,我省大数据行业应用指数位列全国第一。全省遴选培育6批浙江省大数据应用示范企业共166家,规划建设14家大数据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指导大数据产业联盟编制发布《浙江省大数据产业地图》。我省22个大数据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入选工信部征集评选的大数据优秀产品、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32个企业项目入选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11个项目入选工信部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学优秀大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应用,截至2020年12月中旬,我省5G基站规模超过5.9万个,实现全省县城以上地区和部分重点乡镇覆盖。5G示范应用全面展开,在高清视频、智慧交通、工业制造、智慧医疗等十多个领域开展了上百个试点应用,并呈现加速扩展和深度发展的态势。大力推动IPv6部署工作,截至2020年12月,我省移动互联网IPv6分配用户已达到8044.11万户,固定宽带网IPv6分配用户已达2709.61万户。全省已经开通IPv6专线500多条,90多个数据中心完成IPv6部署。



七、提升能级强应用引领发展谱新篇

 

十三五以来,全省电子信息行业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积极推进新技术、新服务和新应用创新发展,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在高起点上保持较快增长,产业规模日益扩大,融合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整体竞争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019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跃居全国第3位(提升2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综合发展指数居全国第3位,电子信息产业在浙江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战略性作用显著提升。

 

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发展组织实施集成电路、软件、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提升行动,努力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十三五时期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规上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23.4亿元、利税总额2843.7亿元,分别为2015年的1.94倍和1.64倍。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5%2019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2073.6亿元、营业收入9902.4亿元、利润总额661.2亿元,分别为2015年的1.49倍、1.54倍和1.37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9.1%2019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6109.9亿元、利润总额1740.6亿元,分别为2015年的2.01倍和2.20倍。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创新能级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我省聚焦增强创新力全力推进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推广应用,类脑计算芯片、阿里飞天2.0操作系统、玄铁910智能芯片等一批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杭州、德清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海康威视视频感知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迈进。2019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开发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达6.1%,新产品产值率61.7%,连续50个月高于50%;有效发明专利累计达49137件,较上年同比增长12.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806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2779家;智慧视频安防等7家入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占全省的2/5左右。

 

产业结构加快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区块链、超高清等新兴产业发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制定实施数字安防、集成电路、网络通信、智能计算等产业链提升工程,强化强链补链畅链,打造全产业链产业升级。2019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008.9亿元,同比增长18.4%,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贡献率超过1/3以上。人工智能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3%,我省人工智能领域企业数量、融资规模总量均居全国第4位。大力推动区块链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杭州区块链领域全球专利数量居全国第三。推进杭州数字安防产业集群发展和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国家短视频基地成功落户杭州,杭州数字安防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集群名单。加速推进5G产业发展截至20209月底,已建成5G基站5.5万个,已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5G+工业制造等等十多个领域开展了200余个试点应用,呈现加速扩展和深度发展的态势。

 企业培育加速壮大实施凤凰行动”“雄鹰行动”“雏鹰行动推动优势企业做强做优和专精特新发展,形成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的生态体系,涌现出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大华技术、阿里云等一批优势企业,并占据行业发展的领先地位。2019年全省电子信息行业拥有超千亿元企业1家,超百亿元企业25家、上市企业111家。2020年全省有16家、19家企业入选全国电子信息、电子元件百强企业榜,均居全国第2位;32家企业入选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入选数居全国第2位。列入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53家,阿里云成为全球第三大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服务商。2019年,全省信息产业优势企业(电子制造业30强、软件20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98.7亿元、利润总额1774.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1%18.7%,快于全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速3.5个和1.6个百分点,占规上全省电子信息产业(5735家)的33.5%73.6%

 

    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新型载体带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以高新园区和特色小镇等新型载体带动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5G车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全省已形成了通信和计算机网络、软件和信息服务、通信电缆及光缆、电子信息机电和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等5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杭州国际软件名城、宁波特色软件名城建设成效明显。全省建有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示范、特色和创业基地34个,省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6个,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6个。


八、高端装备制造业有力支撑浙江制造强省建设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水平、制造能力和综合实力。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密集、附加价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十三五”期间,我省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实现快速增长。2019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实现总产值28724亿元,年均增速达5.14% ;实现规上增加值6612亿元,年均增速8.02%;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9%,比“十二五”末提高4.1个百分点。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持续领跑工业增长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稳步增长2019年,我省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实现规上增加值6612亿元,较2015年(4856亿元)增长36.16%;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3802亿元,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达57.5%2019年,全省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29617亿元,利润总额2075亿元,分别占规上工业比重的39.5%43.6%2020年,全省全面落实中央六稳”“六保要求,聚焦稳企业、防风险、破难题、抓攻坚,着力优化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全省装备制造业呈现加快回升态势,继续领跑工业增长,基本面长期向好的态势进一步巩固。20201-11月,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516亿元,同比增长10.05%,年内首次达到两位数高增长,增速较去年同期高2.49个百分点,高出同期规上工业5.0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8%,比2019年提高2.9个百分点。20201-11月,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737亿元,同比增长6.99%,较第一季度提高21.59个百分点,高出规上工业增速2.19个百分点。

 

创新引擎动力强劲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装备制造业创新投入快速增加2019年全省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达到974亿元,同比增长12.3%,总额占规上工业R&D经费支出的57.4%,高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6.5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全省装备研发投入保持两位数增长,2019年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3%,高出规上工业1个百分点。2019年全省装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达15341亿元,同比增长10.2%;新产品产值率为53.4%,高出规上工业15.2个百分点。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8520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54.5%。截至202011月,全省装备制造业研领域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累计达到10家,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累计共达4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共达到90家。


装备制造业创新成果突出截至202011月,全省累计认定1199项首台(套)装备【其中国际首台(套)2项、国内首台(套)80项】,省财政奖励资金5.785亿。这些首台(套)产品代表了我省装备制造业最高层次。杭汽轮成功研制的恒力石化大连150万吨/年乙烯装置驱动用工业汽轮机, 成为国际首家150万乙烯三机驱动用汽轮机制造厂家。该项目配套用工业汽轮机组关键技术成熟可靠,其中配套裂解气压缩机最大运行功率可达90000kW,为目前全球驱动用工业汽轮机之最。本产品的成功产业化应用,是我国超大型乙烯装备国产化的又一次重大技术突破,意味着国产工业驱动用汽轮机的设计制造水平达到全球顶尖水平。浙江富春江水电设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单机容量最大(200MW级)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应用于广西大藤峡转桨式水利枢纽工程。该水利枢纽工程2015年正式开工,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为国务院批准的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重点保障工程、珠江流域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和水利部唯一直管工程,也是珠江西江经济带和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枢纽建成后,将在珠江流域防洪、水资源配置、提高西江航运等级、保障澳门及珠江三角洲供水安全、水生态治理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被中央广播电总台中国之声超级工程闪耀十三五节目誉为珠江上的三峡工程。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十万等级煤化工特大型空分设备被评为2017年度国内首台()产品,该设备应用在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是当时全球一次建设规模最大的煤化工项目并于20173月顺利开车。该设备是国内首台自主研发并成功稳定运行的十万等级空分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单台价格超过2.5亿元,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政策供给有序引导生态系统更趋完善综合集成、迭代升级、久久为功202010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的意见,首台(套)实现迭代升级,实现包括推广应用奖励在内的多项政策突破和保险补偿机制等政策迭代升级。新政策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认定范围上扩容,在认定奖励和推广应用上加力,在引导方式上转轨,提出以首台(套)工程化攻关和推广应用为突破口,以政策落实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提升为路径,构建首台(套)产品大规模市场应用生态系统,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更好支撑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立足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大政策供给,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省经信厅印发《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领域(2019 版)》(浙经信装备〔2019148 号),以更好体现政策支持重点。根据《省委改革办关于做好群众和企业一件事有关工作的通知》(浙改办发〔201934 号)有关要求,会同省财政厅、浙江银保监局认真梳理细化并联合编制了《浙江省首台(套)产品认定奖励及保险补偿办事指南》(浙经信装备〔2019136 号),这也是当年省经信厅唯一列入省委改革办一件事的相关工作。


首台(套)开发和推广应用相结合注重探索利用市场机制推动装备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装备制造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促进我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提高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2014年,出台《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实施方案(试行)》(浙经信技术〔2014422号),在国内率先建立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支持了省首台(套)保险补偿共项目226个,支持总价49.5亿元装备推广应用,省级保费补偿资金1.15亿元,有力的支持了相关产品的市场拓展和推广应用。2017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1740号),从健全招标投标制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强财政金融支持、提高精准服务水平等四方面提出了16条政策措施。2018年,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关于促进首台()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的意见》(发改产业〔2018558号)和浙政发〔201740号,省经信厅牵头会同8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首台()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的意见》(浙经信技术〔2018223号)。从完善首台(套)认定管理体系、加强首台(套)示范应用体系建设、健全招标投标制度、政府采购政策、加大财税金融扶持、完善保障机制等5方面进一步加大对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的支持力度。



九、浙江省时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时尚产业作为浙江重点打造的八大万亿产业之一,“十三五”前期呈加速发展趋势,虽然2019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2020年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时尚产业发展承压明显,但在消费升级、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等新一轮社会变革中,我省时尚产业紧抓变革机遇,在传统优势制造业的基础上,逐步向设计研发、服务零售两端拓展,加快推广“犀牛智造”等新模式,以数字化驱动、创新设计为引领、时尚品牌为标志的时尚产业链和产业生态正在重构。

 

量质齐升时尚产业重点领域快速发展2019年,我省时尚产业总产出达到1.05万亿元,纺织服装、皮革制品、家居用品、珠宝首饰与化妆品等重点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十三五期间,服装行业已形成14个超50亿的产业集群,宁波男装、杭州女装、温州商务男装、濮院毛衫等特色集群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2019年,全省生产各类服装近31.68亿件,占全国总产量的12.9%,处于全国第一梯队。皮革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1703家,2019年实现销售产值1047.0亿元,居全国前列。海宁皮革作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完善的皮革产业基地,在皮革时尚趋势、行业发展等方面居领军地位,皮革、裘皮服装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家电行业规模以上企业729家,2019年营业收入1655.8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四,家用电热烘烤器具、吸油烟机、饮水机等优势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分别为37.7%27.3%42.3%。全省化妆品企业532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委托生产的品牌企业约3900家,位居全国第四,备案化妆产品数量达13万多个,位居全国第三,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约850亿元,销售规模居全国前三。珀莱雅、欧诗漫等民营化妆品生产企业的销售额、品牌影响力位居国内化妆品行业前列,湖州美妆小镇已基本建设成为全国三大美妆产业高地之一。

 

创新引领研发设计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时尚产业创新机构和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得到较快发展。新增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技术中心入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桐乡毛衫时尚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温州瓯海眼镜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28家列入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名单。浙江省先进印染制造创新中心列入浙江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创建名单。余杭艺尚小镇、桐乡濮院针织产业园等8个园区入选国家级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平台)

  

数字化驱动智能制造水平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时尚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持续推进。


企业方面:24个时尚产业项目入选浙江省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项目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部分龙头企业实现个性化、定制化转变:浙江报喜鸟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以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项目切入个性化定制市场;浙江红蜻蜓鞋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个性化定制系统,成为国内首家应用3D量脚制鞋技术的品牌。


行业方面:绍兴袜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我省10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宁波纺织服装云、义乌购等4家企业平台成为浙江省行业云应用示范平台。老板电器厨房电器数字化智能制造平台、阿里巴巴1688工业采销平台、顾家家居生态云平台入选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

 

创树品牌时尚制造影响力不断增强120家企业入选品字标浙江制造名单。纺织服装行业共有22家企业入选工信部重点跟踪培育纺织服装品牌企业,入选企业数居全国首位。温州森马服饰、杭州江南布衣公司的自主品牌已进军国际市场,温州森马服饰的巴拉巴拉童装品牌成为亚洲童装第一品牌。时尚产业重点领域企业通过自有平台、或淘宝网易严选等电商平台,基本实现了网上销售。线上线下从独立发展走向无缝链接,企业围绕体验场景进行变革,多品牌店、买手精品店以及各类品牌集合店不断涌现,实现了品牌跨界聚合效应。

 

强化保障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省经信厅印发了《浙江省进一步加快时尚制造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围绕纺织、服装、皮革等重点领域制定实施行业改造提升方案,加强了政策引导和保障。围绕亩均论英雄改革,落实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全面实施产业项目准入综合评价机制。深入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了项目投资便利化、高效化。深化三服务工作,落实助企惠企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优化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财政专项激励资金的支出结构,在时尚产业智能化改造、创新设计、品牌培育、重点活动、试点示范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十、产业规模快速增长重点领域创新发展

 

2019年,全省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产值7159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69.79%。产值年均增加735.6亿元,预计2020年产值7900亿,是2015年的1.87倍,基本实现《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力争到‘十三五’末,新材料产业规模比‘十二五’末翻一番”预期目标。

 

电子信息材料及磁性材料等优势领域呈现新面貌

在稀土永磁材料方面中科院宁波材料“辐射/多极取向钕铁硼环形磁体产业化关键技术”入围省技术发明奖候选项目。在软磁材料方面浙江大学严密团队研发的“低功耗高性能软磁复合材料及关键制备技术”荣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将推动我国软磁复合材料产业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电子信息材料领域2016年宁波激智新材料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正式挂牌上市,是国内首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FT液晶显示薄膜”研发型生产企业。2017年,宁波江丰电子在创业板上市,其生产的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打破了国外垄断。杭州士兰微电子研发成功的“高速低功耗600V以上多芯片高压模块”项目荣获2017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极大地缓解了高压模块的核心技术目前仍掌握在国外少数发达地区企业手中的困境。衢州金瑞泓公司成功量产集成电路用12英寸硅单晶棒,金瑞泓、杭州中欣12英寸集成电路用大尺寸硅片成功下线并实现送样。巨化集团突破了高端电子湿化学品制备技术,在集成电路28nm制程工艺、64层3D NAND和 DRAM先进存储器制造领域实现批量应用,并走向国际市场

 

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兴领域发展实现新突破

500吨/年石墨烯粉体产能2016年杭州高烯科技有限公司创建,在杭州建立了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已申请石墨烯领域专利158项,其中,国际专利12项,发明型专利129项,授权16项,掌握了单层氧化石墨烯、石墨烯多功能复合纤维、石墨烯碳纤维制造等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宁波墨西科技有限公司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中标国家工业强基工程“石墨烯微片”项目。宁波柔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年产百万平方米石墨烯薄膜生产线建设,成为全球率先实现石墨烯薄膜卷材规模量产的企业。宁波中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目前已在宁波196路、330路等公交线路实际投入使用。宁波中科银亿新材料有限公司实现了石墨烯改性重防腐涂料的低成本稳定量产,开发出多种类型产品,并已在国家电网、石化装备等领域进入规模示范应用阶段。

 

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全面推进

2017年,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新材料初创产业园成功获批国家第二批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目前园区累计注册企业23家(12家已入驻运营),注册资金逾2.1亿元。2017年12月8日,浙江省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正式揭牌,中心将面向应用领域需求,突破技术成熟度4-6级的石墨烯产业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打通石墨烯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间缺失的关键创新环节,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先导产业的培养发展。2017年,超细粉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浙江分中心正式落户建德高铁新区,正在打造“中心+基金+园区+项目”模式,投资不少于10亿元。2018年,宁波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衢州氟硅钴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分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与培育名单。2019年培育和引进了天津大学浙江材料研究院,稳步推进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建设。

  

产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建设全面推进,科技城启动建设的首个示范性项目宁波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A区已于2018年6月完成交付验收,多个科研院所已达成入驻意向;B区于2019年6月竣工,今后将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特色鲜明的新材料发展创新中心,全国产业升级与产城融合的示范园区。近年,我省大力推进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建设,总投资1730亿元的国际绿色石化基地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建成投产,至此,我省已初步完成杭、甬、嘉、绍、舟沿海石化产业带的布局。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的氟硅材料向中高端产品发展,年产6000吨加成型液体硅橡胶(LSR)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乃至亚太地区最大的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的生产基地;另外,集聚区的“浙江中韩(衢州)国际产业合作园”通过评审成为由国家商务部支持、浙江省政府命名的全省首批10家“国际产业合作园”之一,引进韩国晓星集团等企业,重点培育化工新材料、化纤、含氟化学品、膜材料等产业,提升衢州氟硅产业。2019年,宁波绿色石化产业集群中标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候选,宁波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群内新材料产业创新平台建设、领军企业培育,产业链协同项目正谋划推进。

 

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初见成效

2017年宁波市提出打造“中国膜都”,重点推进江北膜幻动力小镇建设,小镇在2015年6月就入围了全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动力光学基膜-功能膜”产业链,扩散膜、反射膜等新产品打破国际垄断、实现国内首创2016年膜材料产值成功突破8亿元,光电膜年出货量1.7亿平方米。金华市重点打造兰溪光膜小镇,2016年光膜小镇实现量产,目前已入驻锦辉、锦浩、锦德等7家光学膜研发和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完全量产后预计能实现产值100亿元,初步形成了光学膜产业集群,2017年兰溪光膜小镇被列为省级特色小镇第二批培育对象。宁波江北膜幻动力小镇2019年9月通过验收,成为第三批省级命名特色小镇,柯城新材料小镇等特色小镇培育加快推进。

 

    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全面推进

    2017年,根据工信部《关于开展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浙江省经信委、省财政厅,保监会浙江监管分局联合启动试点工作。宁波市同时出台了《宁波市智能装备首台(套)和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贴工作实施办法(试行)》,配套印发了《宁波市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7年版)》,实施了宁波版的首批应用补偿政策。全省第一批投保企业符合国家专项资金补贴保单11份,投保金额达到10多亿元,享受国家保费补贴资金2150万元。首批应用补偿机制试点有力地促进了相关新材料初期市场的培育。2019年《浙江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发布,启动浙江版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首批14个首批次新材料产品的53个保险项目纳入试点。



十一、医药工业夯实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建设根基

 

医药工业是民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生物经济和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省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制高点,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健康浙江具有重要意义。

 

政策引导促发展“十三五”期间,我省提出打造生命健康科创高地的目标任务,对医药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战略目标。为进一步加大政策供给,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我省先后制定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7〕6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生命健康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9〕65号)《浙江省生物经济发展行动计划》(浙发改高技〔2019〕458号)《关于推动浙江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浙经信消费〔2020〕47号)等政策文件。我省将生物医药纳入“浙江制造精品”重点领域,将医疗设备领域纳入《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领域(2019版)》,以推动行业发展。

 

我省围绕推进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加强政策支持,持续强化平台载体支撑,形成了杭州生物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台州医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临海医化园区、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绍兴滨海现代医药高新园区、德清县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桐庐(国际)生命健康产业先行试验区、“东部医药港”及磐安“江南药镇”等特色小镇等,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优越的平台支撑促进了医药产业的持续壮大与创新发展2015年至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0.1%,高于规上工业2.8个百分点(增加值年均增速7.3%);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由1263.4亿元增长到161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由1133.6亿元增长到1538.8亿元,利润总额由132.3亿元增长到255.6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0.2%、11.1%和14.9%,增幅位于各工业行业前列。尤其在化药领域形成了集中间体、原料药、制剂、流通于一体的完备产业链,在生物技术药、医疗器械、第三方检验检测等领域也涌现出一批创新型企业。

 

2020年,医药产业在疫情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化危为机、抢抓机遇。1-11月,医药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4.1%、31.1%、12.2%、17.8%,高于全省工业面上9.3个、32.2个、11.0个、6.3个百分点,医药制造投资增长48.5%,在全省经济“V”型回升中发挥了重要引擎作用。

 

企业培育增活力近年来,我省以“三名”工程、“凤凰行动”、“雄鹰行动”等为抓手加强龙头企业培育,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大兼并重组和上市步伐,组建产业联盟或联合体,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医药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11家企业进入2019年中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百强;华东医药、新和成、海正集团、普洛药业等医药企业入选全省“雄鹰行动”培育企业名单。截至2020年11月14日,全省已有50家医药企业在沪深股市上市,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我省一直是原料药大省,2019年,原料药出口122.9亿元,占全国原料药出口的22.1%,自2008年以来原料药出口规模始终位居全国第一。


    “十三五期间”,我省重点推动产业在做精原料药基础上,着力做强制剂,制剂与原料药规模比值由0.56:1调整为1.07:1。同时,我省积极引导省内龙头骨干医药企业瞄准国际主流和国内高端市场,标准化、绿色化发展,鼓励企业全面实施符合国际认证和新版GMP要求的新厂区整体改造,同时通过出台政策、建立联系人制度、开辟绿色通道、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等举措,推动企业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近年来,省内医药企业规模效应和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已逐渐凸显。截至2020年12月底,全省共有90品规成功通过一致性评价,数量居全国第三位。入选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企业数、中标品种数均列全国各省市前列。 

 

数字赋能显成效我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深入推进,医药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步伐不断加快,数字赋能医药产业发展优势显现。

 

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快近年来浙江医药、中美华东、新和成等7个项目入围省级数字化车间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明度智慧生物医药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华海生物医药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等7个平台入围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名单。九洲药业自主研发了连续化反应技术、微通道反应技术等核心技术,为医药化工连续制造生产开启了崭新的高效精细化、大数据智能化时代。明度科技的SmartLab药品研发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及医药智造平台共同架构明度智慧生物医药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医药行业全流程数字化转型。

 

数字与医药的深度融合催生大批新业态新模式在智慧健康和第三方诊断领域,涌现了迪安诊断、艾迪康等全国行业龙头;互联网医院在线诊疗平台——微医集团成为全球医健产业估值最高民营科技公司;乌镇互联网医院成为全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全省统一的“浙江省医院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实现了县级二级以上医院全接入。

 

浙江省数字战“疫”的新模式新业态大量涌现在研究环节,阿里达摩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疑似病例的全基因组检测分析速度由几小时缩短到30分钟;阿里云算力支持帮助晶泰科技在一周内通过药物模拟算法,从2900个已批准上市药物中找到38个可能具有抗新冠病毒活性的药物。在检测环节,优思达基于全自动核酸分析平台紧急开发了全自动POCT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将样本处理、核酸提取、核酸扩增和检测的全过程缩短到30分钟;深睿医疗Dr.Wise?全肺AI医学辅助诊断系统(新冠肺炎增强版)在湖北帮助医生加快CT影像分析诊断速度。在远程诊疗方面,微医建立线上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平台,成立互联网总医院,发动全国呼吸科、感染科、内科等13000多位医生上线提供三分钟内响应的极速问诊服务。

 

创新载体强支撑我省全力打造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加快推进高水平创新载体建设,重点布局了西湖大学、浙大医学中心等基础研究平台,良渚实验室、西湖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浙大智能诊疗设备创新中心等制造业创新中心,感染性疾病等3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杭州生物医药、临海现代医药化工等6个医药领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及贝达药业、海正药业等31个重点企业研究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全省实施了一大批医药领域基础公益项目、重点研发项目和示范应用项目,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团队,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医药产业研发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从2015年的3.2%提高到2019年的5.0%,在各工业大类中位居第2位。

 

    “十三五”期间,医药行业共获批新药生产批件170个,其中创新药6个;获得新药临床批件491个,其中创新药临床批件168个。歌礼药业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本土原研丙肝一类新药达诺瑞韦钠片和第二个丙肝药拉维达韦先后于2018年和2020年获批上市。浙江医药的苹果酸奈诺沙星原料药及其胶囊剂获批全国首个创新药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品种。2020年2月15日,海正药业研制的“法匹拉韦”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是疫情期间全国第一个批准上市的对新冠肺炎具有潜在疗效的药物。2020年11月19日,继我国首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后,贝达药业的第二个创新药恩沙替尼正式获批上市。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我省在植入式心脏瓣膜、人工耳蜗等前沿产品研发上全国领先,诺尔康的“听觉损伤致聋机制及防治关键技术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明峰医疗“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装置”、启明医疗研制的“经皮介入人工心脏瓣膜系统”获批创新医疗器械,填补了我国PET/CT、人工心脏瓣膜的国内空白。为推进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浙江省专门制定了第二类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截至目前,已有48个产品通过我省第二类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申请审查。



十二、软件业加快向高质量发展嬗变

 

十三五以来,浙江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大力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2019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6109.9亿元,增长17.5%。2020年1-11月,实现软件业务收入6324.4亿元,同比增长15.8%。产业规模从2015年位居全国第六跃居全国第四。综合发展指数一直位居全国前三,企业盈利能力领跑全国。软件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总额逐年上涨,2019年度优惠总额比2015年度增长了118.9%,极大增强了企业的获得感。

 

发展速度领跑全国2015年,全省软件业务收入为3037亿,发展到2019年,总数达6109.9亿元,增长101%,年均增长19%以上。产业规模全国排名逐年进位,2015年、2016年位居全国第六、2017年位居全国第五,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位居全国第四。截至2019年底,纳入全省软件业统计年报库的规上企业1864家,实现软件业务收入6109.9亿元,产业规模居全国第四,同比增长17.5%,增速领跑东部各省市。实现利税2397.5亿元,同比增长27.8%,其中利润总额1740.6亿元,居全国各省份前列,同比增长16.3%,销售利润率达28.5%。全年完成软件出口562270万美元,同比增长79.0%2019年,全省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41.8万人,同比增长15.3%;与此同时,全省从业人员工资总额达986.7亿元,同比增长12.0%,增幅高于从业人数。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浙江省软件业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推出一系列硬核技术和产品,有力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同时,推动了产业发展的快速恢复,1-11月,全省实现软件业务收入6324.4亿,同比增长15.8%,好于工业增加值增速3.9%,实现利润1567.0亿,同比增长11.2%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2016年浙江省制定了的《浙江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描绘了全省十三五期间软件业发展蓝图。2017年至今,连续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江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快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的指导意见》和《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加快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明确了“14321”的发展目标,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强浙江省朝着“两区两城”的新格局不断迈进。目前,杭州市为全国8个综合型中国软件名城之一。2017年,工信部、浙江省政府和杭州市政府签订共建国际软件名城的合作协议,围绕电子商务、数字安防、跨境贸易服务、数字金融等特色领域,杭州市为打造国际软件名城加快发展,产业规模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三。宁波市以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等为重点,加快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2019年,工信部、浙江省和宁波市签署了共建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合作备忘录,宁波市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工作已提上日程。同时,全省按示范基地、特色基地和创业基地分类创建了34家省级软件产业基地。2019年,全省34个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业务收入均呈现出不同程度增长,产业生态日益优化。34个基地共实现软件业务收入5644.9亿元,占全省产业规模的92.4%

 

企业培育卓有成效2019年,浙江省软件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425家;超十亿元的企业达50家;超百亿元的企业达9家,57家企业通过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核查。全省软件20强企业2019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441.9亿元,同比增长16.2%,实现利润总额1514.2亿元,同比增长21.2%,软件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占全省软件行业的56.3%87.0%

 

技术创新积极活跃根据工信部《2019年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综合发展指数报告》,浙江省技术创新指数为全国第三。2019年,全省新增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超过8万件,发明专利授权量为3.4万件,同比增长4.3%。软件企业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和区块链等领域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在云计算领域,阿里云引领行业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服务商;人工智能领域,杭州、德清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海康威视视频感知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区块链领域,区块链专利龙头企业数位居全球前列。据“2019年全球区块链企业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披露,蚂蚁集团以1005件专利位居全球第1,杭州复杂美科技以172件位居第7,杭州趣链科技以77件居第18位。数字安防领域,浙江省支持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先行启动视频安防设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融合支撑加快发展浙江省加快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2019年,全省含共9项工业App解决方案入选2019年工信部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公示名单,入选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三。软件产业支撑政务、民生等领域的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全省各级党政系统推进浙政钉移动办公应用,截至2019年底,浙政钉注册用户123万,开发集成钉应用988个,建成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协同办事系统,省级部门间办事事项99%实现最多跑一次。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掌上办,截至2019年,浙里办”App下载量超过4000万,实现民生小事创业大事等掌上办理,全省92个政务服务类App完成集约化功能整合,企业新办网上申报率达94.17%